“中聯并購案”到底是怎么回事
- 作者:液壓泵網
- 時間:2016-01-30
- 閱讀:2858
前幾天,我們都被網上有關于“中聯并購特雷克斯”的新聞驚呆了。中聯重科與特雷克斯在世界上都是排名非?壳暗膬炐工程機械企業,兩者實力都很強,到底這件事是不是真的?背后有怎樣的秘密呢?
我們此次通過工程機械行業資深投資分析師K來了解一下吧。他的揭秘讓人驚訝,原來“官方版本”背后另有隱情。
27日下午,沉寂許久的工程機械行業炸出一記驚雷——中聯重科33億美金洽購特雷克斯,一時間關注度激增。此前,大家一直認為中聯正在將重心轉移到非工程機械領域,但是現在突然傳言欲收購美國工程機械巨頭,到底是真是假?很快,27日晚間10點,中聯重科發布了澄清公告,證實了該傳言的真實性。
可偏偏在短短幾小時后,業內又有傳言——據匿名消息人士稱,特雷克斯拒絕了中聯重科的收購要約,目前正將重點放在完成與科尼集團之間的合并交易上。記者調查發現,拒絕的說法來自于特雷克斯的非上市公司,而特雷克斯上市公司的高層表示會慎重考慮中聯的要約,所以拒絕一說并不成立。
這一回合,更是讓看客們云里霧里。這令人震驚的“中聯并購案”如此反反復復,背后真相究竟是什么?記者迅速聯系到工程機械行業資深投資分析師K。而他的揭秘讓人恍然大悟,原來如此多撲朔迷離的“官方版本”背后另有隱情。
特雷克斯股價大漲30點,中聯后發公告,兩家意欲何為?
中聯公告一出,大家發現,此番收購并不是一個已落地的交易。其實,早在中聯公告的前一天1月26日,特雷克斯已發布英文公告,表示收到了中聯每股30美金的收購要約。第二天,中聯股市停牌。而特雷克斯股價26日上漲了19點,27日上漲了11點,加起來總共上漲了30個點。不難發現,中聯昨日的公告與特雷克斯前天的公告存在著明顯的區別:特雷克斯公告中提到了中聯30美金每股的收購協議,但中聯的公告中并沒有提到任何收購價格。K表示,明眼人都能看出,雙方只是意向性的交談,據說連保密協議都沒簽,根本沒到談判階段,這樣一來,特雷克斯借中聯把股價抬高,其股價或許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有一定風險,而中聯無疑被特雷克斯“擺了一道”?梢,從資本運作的經驗上來看,國內企業與特雷克斯這種國際企業還是存在一定的差別。
中聯此番并購,哪里來的底氣?
熟悉中聯的人都知道其最擅長的是“國際抄底”。2008年,歐洲市場蕭條,中聯重科成功并購意大利CIFA。雖然沒有抄到最底價,但其并購價已經非常便宜。據K分析,中聯欲并購特雷克斯的33億美金實際上已經很少。畢竟,特雷克斯的估價最高時接近75億~85億美金,如今的33億美金已縮水一半還多。K認為,最有趣的是,中聯是一家市值300億人民幣的公司,與特雷克斯在股市上的規模相當。同等的規模,中聯應該是“吃”不掉特雷克斯的,而既然有并購意向,說明中聯背后也許有國家或地方政府的支持。他說,中聯的股權結構中似乎有不少政府的影子,這次的公告也明確表示“已經獲取了國家相關部門的境外收購項目信息確認函”,此番收購應該是響應“一帶一路”和“中國制造2025”戰略。
從財務角度來講,K認為中聯并購的利息成本很高,短時間內現金流壓力會很大,凈利潤的比重會往下走。但中聯既然有可能獲得國家或地方政府支持,就有可能額外獲得一些訂單或對口項目。
中聯為何要并購一家產品線幾乎重合的企業?
之前業內傳言,由于產品互補,中聯或許會收購一家知名歐洲企業,但目前中聯選擇一家產品線幾乎與自己重合的企業,究竟為何?K的分析讓人豁然開朗,他表示,全球的客戶結構正在進行變化,客戶對于產品科技含量的追求實際上會出現下滑趨勢。“中國在生產挖掘機的科技含量方面已經不輸歐美,卻輸在科技領域的創新,無非是排放標準和無人駕駛技術。這些技術看似很重要,其實越來越不重要。從澳大利亞市場的大型礦用挖掘機來分析,一臺無人駕駛設備價格大約為700萬美元,而傳統挖掘機則是300萬美元,差價超過一倍。在全球煤礦業欣欣向榮之時,企業舍得投入,但隨著煤價全球暴跌,客戶更注重投入產出比,從性價比和維修保養角度出發,在產品需求上已有所調整。”K更是大膽預測,至少未來5到10年,這種需求會越來越少。所以,企業如果看重全產品線的發展,不會有太好的結局,相反應該更專更精,增強某一個產品的競爭力。
而中聯此番并購最大的目的或許就是進入美國市場,把中聯產品從中國運到美國。首先,美國是一個渠道壟斷的成熟市場,且特雷克斯50%的業績都在美國。當然,有不少人認為,特雷克斯是一家擅長資本運作的企業,做實業似乎欠缺火候。但K認為:“特雷克斯能搞資本運作,不是因為有研發科技,而是因為代理商被其牢牢抓在手里,有渠道,有整合能力。”其次,如果中聯的確買下了特雷克斯,讓其產品順利流入美國,這說明中國產品被美國接受了,甚至說明,全球都能夠接受made in China的產品了。
并購勝算幾何?
并購成功的可能性無疑是所有人最關注的話題。K坦言:“既然中聯下得了這盤棋,說明估值33億美金以下的公司都是中聯的收購對象,就算是不買特雷克斯,也有別的選擇。走出去的戰略已經打響,中聯準備好的子彈足夠了,錢也到位了。即便談判崩掉,也不代表中聯沒有并購對象。”這樣一來,中聯并購誰其實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并購了美國的大企業,中聯的全球排名或許會因此上升到前幾名。而對于中國制造業走向國際化來說,無疑是前進了一大步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相信中聯重科的并購行動會逐漸進行下去,關于這則新聞的迷霧也會水落石出,無論如何,相信中聯進軍國際市場的腳步是不會停下的。